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精神文明新篇章——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文明立世,文化兴邦。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云南,为云南工作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大动力。牢记嘱托,云南省紧扣“一个跨越”、“三个定位”、“开创发展新局面”这个总纲,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省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物质强筋骨,文明定格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云南持续解放思想、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行稳致远,取得新成效、展现新气象。
在202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云南续夺殊荣再次突破,在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工作中取得自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20年来的最好成绩,走出了一条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路,为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汇聚起强大精神文明动力。
以文明培育构筑精神高地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第十五讲现场,“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的声音在华坪女高回荡。台下,来自高校的师生代表悉心聆听,“微光的力量”思政课通过网络直播传递到全省各个分课堂,数十万人接受精神洗礼。
文明培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基,需要丰沃的土壤承载。聚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云南立足实际、厚植沃土,让文明培育可感可及,以文明培育构筑起精神高地。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与中国梦宣传教育之中。
当“燃灯校长”张桂梅用生命托起大山女孩的希望、“农民院士”朱有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英雄航天员”桂海潮苍穹抒发家国情怀的故事传遍云岭大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为阐释和培育中国精神添上了鲜活注脚。云南在全国首创思政教育品牌—“张桂梅思政大讲堂”,通过电视和网络开门讲好思政课,已成功举办大讲堂15讲、分课堂400余讲。《新时代思政金课“张桂梅思政大讲堂”》案例入选全国2025年网络文明建设优秀案例。
清晨,中越、中缅边境线上的国歌声响起,“千里边疆同升国旗同唱国歌”活动让云南边境线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流动课堂;暮春,“诗经里的中国”诵读演唱活动让《蒹葭》《子衿》的悠扬韵律在苍山洱海、哈尼梯田间回响,6.1亿次网络传播量见证了这场茹古涵今、诗意唯美的活动。歌声琅琅,文明熠熠,文明之花绽放云岭大地。
——让文明温度体现在对“精神火炬手”的尊崇中。
2025年1月,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落地大理,全网传播量2亿多次,这是对云南以榜样的力量引领时代新风的肯定:2021年以来,推荐4人入选全国道德模范、1人入选“时代楷模”,推荐63人(组)入选“中国好人榜”、4人入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选树“云岭楷模”个人30名、“云岭楷模”群体5个,评选表彰云南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90名,选树“云南好人”316人(组)、“新时代云南好少年”143人(组)。
彰显好人好报、德者受尊的鲜明导向。云南省制定实施《“云岭楷模”关怀工作意见》《云南省道德模范帮扶慰问金发放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看望慰问“云岭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4600余人次;邀请先进典型代表出席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开幕式、云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升国旗仪式、云南省春节联欢晚会等重要活动,引领更多的人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文明理念赋予“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更深层意蕴。
昆明长水机场出发层的电子大屏,绿水青山、生态文明、绵绵乡愁、悠闲旅居……一幅幅精彩画面交替呈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之365天”公益宣传吸引南来北往的旅客纷纷驻足观看。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之365天”公益宣传融媒体栏目2024年3月7日上线以来,以生动的叙事、开放的姿态、创新的表达,全方位展现“现代文明、生态绿色、多姿多彩、和谐幸福、开放包容”的云南生活。截至2025年4月底,栏目全网阅读量超5.5亿人次,国内各大网络平台共发布、转载超4.3万条,生动鲜活推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具象化,栏目入选2024云南网络正能量专题专栏“十佳精品”。
以文明实践浸润全域肌理
3月31日,随着云南省建设“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动员部署会的召开,一场覆盖全域的文明实践三年行动拉开帷幕。这是云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边疆治理各项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升级版”要求的创新举措。
文明实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多元文化交融的云南热土正以“边疆、民族、乡村”三大特色为笔,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云南路径,勾勒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壮美画卷。
文明之光点亮4060公里国境线——启动“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带”,标志着云南全域全民实践迈入“3.0时代”。实践带辐射昆明市及8个边境州(市)、25个边境县、374个沿边行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串联起28个国家级口岸和边境线。在“一线”“四廊”“多点”“扩面”的文明实践新布局下,各地迅速行动、先行先试。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建设的“千里边疆文明廊带”上,傣乡儿女用象脚鼓传播党的政策;瑞丽市姐相镇“中缅民心相通大舞台”上,跨境文化展演让胞波情谊历久弥新。文明实践不仅让国门旁的群众在家门口感受文明温度,更让中国文化、中华文明通过口岸桥梁走向邻邦,成为展示“中国之治”的生动窗口。
开启民族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绣+文明实践”工作室里,绣娘们指尖翻飞间,非遗技艺与时代精神完美融合;大理古城里,“着汉家衣裳·时空的对话”中国传统文化沉浸式文明实践活动吸引6000万名网友围观。针对农村“一老一小”问题,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创新开展乡村“家长夜校”文明实践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和欢迎,入选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2025年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案例选编》。
与此同时,在广袤的云岭乡村,一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知识、科学知识、市场意识、文明习惯的“五个普及”实践活动正悄然改变着乡亲们的生活。按照“一州市一品牌,一县区一特色”的总体部署,全省各地积极打造融民族特色、产业特长、地域特征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在玉溪峨山县,传统花灯戏被赋予移风易俗新内涵;在保山市,“火塘会”让党的创新理论在袅袅炊烟中入脑入心。传统节日更成为民族团结的盛宴,“我们的节日”集中示范活动放到基层举办,相继在昆明市磨憨—磨丁合作区、红河州蒙自市、临沧市沧源县等举办。仅2024年,全省便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6.65万余场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7.96万场次,服务群众1780.85万人次。
更可喜的是,实践催生连锁反应:文山三七种植户组建“诚信联盟”提升产品溢价,普洱咖啡合作社引入区块链溯源技术,昭通苹果产区兴起“直播新农人”培训。文明素养的提升,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2年6月,我省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阵地建设全覆盖,提前半年完成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部署任务。全省建成县(市、区)文明实践中心129个、乡镇(街道)文明实践所1416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15374个,实现全覆盖。从国门到村寨,从非遗工坊到田间地头,云南以文明实践为纽带,书写边疆治理现代化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答卷,每一次文明的播种,都在收获幸福的果实,每一场实践的开展,都在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以文明创建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春和景明,红河州开远市“幸福大草原”绿意盎然,市民在智能健身步道挥洒汗水,孩子们在科普长廊探索自然奥秘。这片占地16.8万平方米的城市绿肺,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也折射出云南文明创建工作的深层逻辑——当文明创建融入城市肌理,城乡融合文化发展便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
2025年1月24日,修缮一新的保山市隆阳区九隆街道仁寿门文化广场重新开放,仅在春节假期,就吸引了2万多名游客前来打卡。“我今年70岁啦,没想到仁寿门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住仁寿门街道的朱自祥大爷高兴地说,“文化广场建成后,不仅视野宽阔了,还带活了一条街的经济发展。”
在丽江,22.5万名志愿者构筑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活跃在大街小巷、景区景点,以真诚服务传递温暖,用爱心行动诠释文明;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文明宣传、环境整治、科普教育等工作中,彰显先锋本色;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礼让行人、美化社区、“光盘”行动、文明养犬、规范停车等文明行动中来,“做文明人、说文明话、办文明事”成为浸润心田的行为准则。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文明创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所在。抓住每一次文明创建的“窗口期”,云南积极探索“创建—巩固—提升”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从阶段性的文明城市创建向常态长效的城市文明建设进阶。
树牢“全周期管理”理念。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云南准确把握改进创新的新思路、新要求,聚焦“瘦身、减负、少测、低扰、降噪、提质”工作原则,摒弃路径依赖,把绣花功夫用在平常,更好发挥文明城市创建的龙头带动作用。召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视频会,组织26城“一城一策”专题培训会,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指导城市不断优化创建方式方法,删繁就简、去芜存菁,有力有序组织全国文明城市昆明市和丽江市等4个地级提名城市、蒙自市等10个县级提名城市参加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统一评估。
树牢创建为民利民惠民理念。云南不断优化便民服务渠道,整合畅通12345政务服务热线,让群众的诉求能够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试点开展“市民满意度回访”“我为创建建言献策”等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成为文明创建的参与者和监督者,不断提升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同时,维护文明创建的良好形象,守护好文明创建这一“金”字招牌。
树牢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理念。云南注重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将培育婚育新风、整治殡葬陋习作为树立文明新风的重要突破口。指导全省14865个村(居)会完成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的修订工作,在其中充实了移风易俗相关内容和约束性措施,并连续两年开展“最美村规民约”评议和展示交流活动。指导全省12710个村(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制定议事章程和红白喜事活动公约,引导红白理事会规范客事办理桌数、餐食和礼金标准,2024年全省共规范红白事办理97902场次。与此同时,挖掘整理大理“照壁文化”、剑川“楹联文化”等一批流传于民间,蕴含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理念的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培育孵化26个“云岭好家风”传习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云南正不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新篇章。